​心理安全

发布时间:2019-07-16浏览次数:2066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与冲突的增多,大学生正处于由“准成人”向“社会成人”转变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个体随着其生理、心理的发育与发展,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或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各种心理安全隐患时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学习与生活,干扰大学生个体现今和以后的成长与发展,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干扰或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产生和预防,做好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教育工作。


环境应激心理安全

【案例】她,很矛盾

一女学生,单亲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务农。该生学习很认真,对自己要求很高,高二时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怕同学看不起,不敢与人交流,后来逐渐发展到不敢看人。进入大学后,陌生的环境和新的同学关系,让她的精神又紧张起来了。由于怕室友误解,刚进寝室的时候,她就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大家,可说完后又很后悔,怕室友看不起她,又怕室友告诉别的同学,为此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当她准备和新同学交往的时候,她觉得别人已经知道了她的情况,而且总觉得自己看人的时候眼神很怪,怕别人看到自己的怪眼神之后害怕,所以很苦恼,不敢与人交往。周末的时候怕出去,可待在寝室里,又觉得好孤单,希望舍友能留下来陪她。而且她还变得特别敏感,经常在宿舍里唉声叹气,有时候还偷偷地躲起来哭。宿舍同学不知道怎么处理,经过三个月的心理辅导,该生的适应性障碍逐渐好转。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该同学的应激源属于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在环境变化时,大学生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尤其是初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在适应过程中,可能会感觉很吃力、压力很大,但是总是可以安全度过的,并且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和难忘的心理历练。因此,也有人把大一这段适应时间称为“心理间歇期”。所以,在适应与融入的过程中,大学生首先正视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冲击和不适应性,同时,积极进行调整和认知的改变。

安全指南

进入高校以前,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经历、生活方式和教育环境千差万别,在进入大学校园后,环境适应能力差,生活问题不能自如解决,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新生首先要克服的是依赖心理,因为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进入大学,离开家庭,你已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化的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最终都要靠自己解决,独立生活的心理牢固地树立了,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其次要认识到在新环境里必须面对的各类问题,理解它们在自己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及时做出调整,让自己在生活上适应大学新环境,用独一无二的自我体会,引导自己在心理上适应大学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并乐在其中。

1.确立新的努力方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各类问题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人有了内在驱动力,可促使自己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2.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学会自我宜泄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人际交往心理安全

【案例】要“命”的饭卡

一名大二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太差,又不善于与老师、同学沟通,丢了饭卡后没钱吃饭饿着肚子挺了一周,实在坚持不住才给远在云南的父母打电话求救。父母与儿子所在学校辅导员联系才帮这位学生补办了饭卡,终于救了这位大学生的“命”。这名大学生在家的时候,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上大学之前,他习惯了父母安排的一切,他不用上街,不愁家里的吃住,也不与其他同学交往。去大学报到的时候,所有的琐事都是父母帮他办的,饭卡怎么来的他也不知道。因为长期不与别人打交道,他对与别人沟通产生了畏惧心理。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真实发生过的案例,不难看出很多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年龄远远未成熟。本案例中,该学生就是由于缺乏自我管理,欠缺与人沟通的能力,多年来在父母的手把手庇护下,逐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安全指南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1.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部分人会因为自卑心理而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和障碍。

2.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因素之一。嫉妒的人往往会看不惯别人比自己好,每每当别人比自己好时,就采取恶言相向的行动,这样不仅伤害了别人的感情,更会让自己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

(二)交朋友要选择挚友、密友做朋友

1挚友即恳切、真诚,以感情和原则为重的知心朋友。只有在知心挚友面前,才能够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疑虑、忧愁、恐惧、快乐、希望等等。

2密友亲密无间,感情极好的朋友。密友和挚友一般不是用直言进劝的方法向朋友提出过失或错误行为,而是用同情、抚爱和鼓励去帮助朋友,他们之间无话不谈。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的人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

2.主动原则。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学业生活心理安全

【案例】我不想考试

某重点大学社会科学系的一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曾经在某市重点中学读书,父亲是某市公务员,母亲是某县城中学的教师,有一个弟弟和母亲一起住。在市里读书,该学生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假期回到县城跟母亲、弟弟团聚。上高中时父亲因病去世,自己还在市里的住所坚持读书。该学生自幼学习上进,记忆力好,深受老师的器重。每逢市里面的数学竞赛,老师都会单独辅导,该学生认为这增加了自己很大的学习负担。虽然对数学没兴趣,但是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老师的辅导,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高考后,该学生不想继续学习数学,但是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调剂到了社会科学系,这个专业要学习数学和统计,而且难度不小,这让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开始抵触学习,果然第一学期的教学进度很快,大学的相对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其很不适应,学起来比较吃力,在第一次期末考试中挂科了,看到成绩单后居然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在大家的劝说之下终于决定不退学,但是在第二学期开学后,该学生一看书就开始精神紧张,无法集中学习,考试前不能正常入睡,更是想逃避考试。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不难发现,在大学生活中很多人都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本案例中,该学生由于中学时期过大的竞赛压力导致对数学很抵触,高考失利、挂科等一系列事情又其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担。

安全指南

  1. 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在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时间管理主要分以下三步。

1.设立目标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设定了目标,并且有达成目标的信心。管理好自己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设立目标,设立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完整性、清楚性和合理性。既不应该过于简单,也不应该不切实际。

2.时间规划

时间管理的第二个步骤是时间规划。每天只有24小时,还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睡觉。因此,如果我们给自己设定太多目标,就会导致精力分散,一事无成。

3.执行计划

时间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执行计划。在计划付诸实践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这些阻力有些是来自自身的,有些是来自环境的。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我们也要养成全神贯注做事情的习惯。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必然事半功倍,


第四节 恋爱情感心理安全

【案例】爱情之花太易凋落

一名女生与同班的一名男生从大二上学期开始恋爱,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当初,男生追她的时候和两人初恋的前半年,女生觉得特别幸福。他们的爱情默契而和谐,他们沉浸在热恋中,浪漫而陶醉。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神秘感打破了,新鲜感消失了。两人经常为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发生误解、争吵,之后又解释、道歉,有时又几天谁也不理谁。女生为此很苦恼,觉得这样折腾太折磨人,但又很留恋过去美好的日子,想起过去他的好,眼泪就往下掉。恋爱的甜蜜还伴有苦涩,这让她不知所措。

案例分析:

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造成两性之间的感情吸引力与“化学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男女之间吸引力的物质大多数是一种类似氨基丙苯的化学物质。

本案例中,这名女生和男朋友的相处就是由于度过了“蜜恋期”后,逐渐走到了“情感危险期”。恋人在相处过程中,尤其是大学生情侣,由于心理年龄尚未成熟,面对一些分歧和生活琐事时,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对方发生争吵,甚至分手等情况。

安全指南

从表面上看,谈恋爱是无师自通的,就像儿童天生会吃饭一样。其实不然,儿童天生会吃饭,但不见得懂得如何吃得有营养。人人都天生会谈恋爱,但不见得人人都谈得好。出现各种问题,不必为此过分焦虑,而应该静下来仔细思考,认真检查二人的摩擦和问题是否能解决,不完美的对方你是否还能接受,以及二人的性格是否合适;两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有许多需要磨合和相互适应的地方,如果双方共同努力去维护爱情、调整情绪和行为、沟通交流,度过磨合期,彼此就能更加了解,更加珍惜这份感情,更懂得如何去爱,也能收获更美丽的真爱。爱情只有通过挫折才能升华,只有经过苦难的检验才更加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