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传统媒体形式逐渐淡化,各种新型的、便捷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传播形式出现,较好地满足了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要求。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和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获取课余知识,丰富娱乐活动,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暗藏许多安全隐患。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科学地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合理安全地利用网络是每个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终端设备安全
【案例】电脑文件“中毒”事件
某天,一名同学来到学校图书馆修改毕业论文,距离定稿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他想抓紧写完论文,就在他奋笔疾书时,电脑突然就黑屏然后重启了,他开始以为这只是普通的电脑故障,毕竟图书馆的电脑经常有重启的情况出现,但电脑重启后,他发现自己的毕业论文文件打不开了。对计算机病毒一无所知的他,把论文文件的损坏归结到电脑硬件故障。当晚,他收到了辅导员发布的关于勒索病毒入侵校园网的通知,起初他并未在意。第二天上午,他带着曾在图书馆电脑上使用的U盘去打印材料,却被告知U盘内文件无法打开,此时,他忽然想起昨晚辅导员下发的通知,瞬间,他恍然大悟,自己“中奖了”,病毒已经侵染了U盘内的所有资料。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可知,网络病毒等攻击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终端设备安全,被感染后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传播性极强,因而,大学生在平时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时,一定要对各种信息链接提高警惕,做到不随便点击,要时刻警醒自己,切不可因一时贪念、好奇大意而导致严重后果。
安全指南
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扫描系统、查杀病毒;及时更新病毒库、更新系统补丁。对计算机系统的各个账号要设置口令,及时删除或禁用过期账号。对公共磁盘空间加强权限管理,定期查杀病毒。
网络信息安全
【案例】助学贷款被骗事件
2016年8月21日,家住山东临沂的一名同学考上了南京某大学,由于家庭困难,她申请了助学贷款。但不幸的是被一个诈骗电话骗走了所有准备上学的费用,共计9000余元。她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离世。
案例分析:
随着互联网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人们对互联网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案例中该名同学的个人信息就是从网络上泄露,并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安全指南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上相关软件的漏洞,另一方面是用户主观上的缺乏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例如未安装防火墙软件等。
网络心理健康
【案例】沉迷网络迷失自我
某在校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他自幼喜欢跟姐姐一起玩耍,因此姐姐对他的影响较大。姐姐从小喜欢上网,每次上网的时候都喜欢带着他一起去网吧,久而久之他逐渐养成了上网的习惯。由于他性格比较内向,在进入大学后很少与同学进行交流,因而更加喜欢进入网络世界宣泄自己的情绪。随后,他迷上了一款著名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游戏,经常出入网吧,有时甚至彻夜不归,学习欲望基本消失,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被问及大学学业完成以后有什么规划或者目标时,他甚至无法给出什么具体答案,表现十分迷茫。
案例分析:
该同学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是由于缺少家长的约束以及姐姐从小在身边的“不良影响”;二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他沉迷网络并将网络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目标。该同学目前还处于在校学习期间,因沉迷网络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老师的批评教育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与他多谈心,了解这种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愿意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同时老师和学校应该给他一定的鼓励和帮助,最终帮助王某走出虚拟世界,回归现实生活。
安全指南
(一)社会、学校及大学生三方联动,促进大学生健康网络心理的形成
自觉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学校网络和其他各类网络的净化、美化和绿化建设,确保网络信息健康有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环境的规范化建设。
(二)从我做起,拒绝“网瘾”
1.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有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时间,避免无节制的上网。
网络生理健康
【案例】网吧通宵后晕倒进医院
某大学生在网吧上通宵后回宿舍睡觉,醒来后突然晕倒,被120拉到医院急诊室。“上完通宵回去睡了一觉,刚睡醒就晕倒了。”他的同学说,22日晚上8点,他们到学校附近网吧上通宵,一直玩到23日凌晨4点多。两人回学校后一直睡到中午1点多,该同学起床后突然晕倒在椅子上,他同学赶紧拨打120。在急诊室内,他躺在担架上,表情非常痛苦。
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得知网络生理疾病的造成都是与网络行为的不当习惯息息相关的,案例一中同学因通宵上网影响了正常的作息同时造成了精力不足,直至晕倒。
安全指南
电脑等电子设备在让我们体验网络魅力的同时,给操作者带来的危害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长期从事这方面操作的人应有自我保健意识。在日常工作中预防网络生理健康疾病,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选择合适的工作环境
室内光照要适中,不可过亮或过暗,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屏幕,以免产生干扰光线。屏幕不要太亮,颜色以绿色为宜。。
(二)注意饮食健康
电脑操作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豆芽、红枣、动物肝脏、瘦肉等,以补充体内维生素A的不足。还可多饮绿茶,因为绿茶中含有多种酚类物质,能对抗电脑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
网络文化安全
【案例】避免进入“极端、泛化”的误区
2010年10月,某高校发生一起学生突发事件,随后“我爸是李刚”事件开始在网络上发酵,大学生网络民意在舆论上大爆发,引发网络上对官二代声讨的舆论风暴,并发展为网络群体性的事件。在大学生网民中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就是极度推崇大众利益,认为各类精英集团垄断权力、财富、文化等各种资源,对精英群体表现出敌对排斥情绪,并进行批判。官员、专家、教授、富豪等精英阶层多次卷入网络舆论风暴的中心。
案例分析:
近年来,在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中,滋生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思潮,该思潮具有非理性、盲目、情绪极端等特点,并且从网络渗入现实生活,掀起群体性的事件。大学生容易受到蛊惑,参与到非法事件中。以上案例非是典型的民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爸是李刚”事件网络舆论中,绝大部分大学生网民受到了网络文化舆论的错误引领,没有针对性的批判和清晰的判断,以偏概全,将个别事件进行了“极端化和泛化”的演绎,武断的否定了更多正面、积极、合理的情况,价值观导向出现偏差。
安全指南
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是祖国未来的承载者,作为网络影响最普遍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化先锋的主角。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我们必须直面挑战、积极应对、主动介入,采取有效对策控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道德观念
【案例】网络“迷途”可知返?
秦某,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知名企业,利用互联网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如编造雷锋生活奢侈情节,污称这一道德楷模的形象完全是由国家制造的;利用“郭美美炫富事件”蓄意炒作,编造一些地方公务员被要求必须向红十字会捐款的谣言,恶意攻击中国的慈善救援制度;捏造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将著名军事专家、资深媒体记者、社会名人和一些普通群众作为攻击对象,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
案例分析:
近些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见表达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但众声喧哗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也着实让人困扰。如今的互联网上,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言论层出不穷,造谣生事、毁谤他人的行为屡屡发生。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网络道德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上述案例就是网络道德观念缺失的典型。
安全指南
(一)提升网民网络道德意识是增强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因此,网民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十分关键。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且具有自我修养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使网民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二)利用网络道德论坛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
网络的道德论坛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他通过网络媒介来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素养。网络的道德论坛的优势在于,网民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环境中,也更容易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网络交际安全
【案例】网络聊天不慎引发的危机
某高校学生在网络聊天时,交友不慎认识无业青年,并被犯罪分子骗至某旅馆,索要钱财,非法拘禁,这名同学利用上厕所之际给同班同学打电话,得知这名同学的消息后,该校保卫、学管部门以及辅导员老师为其安危深感担忧,立即将把情况报告了市公安局经济侦查支队,侦查队协调刑警支队及公安局迅速出警,并于当日中午解救了被非法拘禁的这名学生,犯罪分子被当场抓获。
案例分析:
大部分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网络交友存在个人信息真假难辨、难以识别网友动机不纯等问题。很多人都是盲目地轻信网友言论,最后导致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最终影响到自己学业。总之,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安全指南
(一)增强网络人际交往安全意识
大学生应主动接受网络人际安全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强化网络人际交往方面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一旦受骗或者遇到威胁要学会求助,学会借助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力量来解决突发问题,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安全。
(二)丰富课余生活,进行广泛的现实人际交往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利用各种活动和平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并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从被动交往逐渐发展到主动交往,淡化虚拟的网络交往,更多的去与同学或者朋友进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