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生活、学习、就业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校已不再是只闻朗朗读书声的世外桃源和一方净土,社会上的各种问题以各种形式向大学殿堂投射,其中治安问题在高校里也有所反映。如今,诈骗现象无孔不入,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通信、社交娱乐、工作学习中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诈骗行为,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甚至是危害。因此,了解、熟知防骗安全知识,提高防骗意识,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 手机诈骗
【案例】假客服诱导转走学费
2017年7月,一名在上海读大二的学生打算暑假坐飞机回家,在订机票后不久便收到一个以“400”开头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该同学的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办改签可获得补偿为由,诱导其按照提示进行操作。由于其确实买了该航班机票,没有怀疑便按照对方指示在ATM机上办理改签手续,实际上却进行的却是转账操作,最后,该同学全年学杂费6100元被转走。
案例分析:
此类诈骗手法通常是不法分子通过购物、订票等途径留下的个人信息,诱骗受害者去ATM机进行操作或将钓鱼网址发给受骗者让其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行骗。该案例中的同学在接到诈骗电话后,没有对相关信息进行进一步核实,而轻信了电话中所述事由,在ATM机上进行操作时依然没有引起其警惕,最终掉入诈骗分子所设置的陷阱,最终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安全指南
(一)特殊电话要谨慎
现今出现的电话、短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经常使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铁路局、银行、电信局、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随机拨打手机、固定电话等,日常生活中遇到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时,当谈话内容涉及到钱款、银行账户的,应拒绝交谈以免上当受骗。
(二)绝不贪图小利
不要轻信电话、短信、QQ、微信、邮件中的所谓商品退款、积分兑换、中奖退税等信息,不贪小利或言语诱惑,不要轻易透露个人资料或银行存款情况,及时挂掉电话或不回复短信,不给不法分子布设圈套的机会。
网络诈骗
【案例】投机取巧改成绩,千元费用打水漂
常州某高校一名大三学生,眼看要毕业了,可是大一时挂的几门课还没补过。上网之时该学生认识了一名自称是黑客的人,称能侵入其校园网络,帮助其修改成绩。该学生轻信了该“黑客”的说法,先后共给该人汇款2700元。在发现成绩没有变动后,该学生联系该“黑客”,“黑客”却已人间消失。
案例分析:
网络诈骗有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要会上网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就可以实施网络诈骗。大学生刚离开父母、涉世未深、安全意识淡薄、容易相信别人,给诈骗者提供了机会,就像案例中的同学,仅由一条简单的信息广告就陷入诈骗圈套。但若我们能够去掉贪念、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掉以轻心,保持理性,就能避免上当受骗。
安全指南
近年来,网络诈骗呈现高发趋势,网络诈骗手法不断翻新。在校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匮乏、辨别能力较差、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导致了高校的各类网络诈骗案件频频发生。
(一)网络购物要谨慎
大学生若是购买较为贵重的东西,建议去实体店更加可靠,如果一定要在网上买的话,最好去专业网购平台的官网购买。在购买完相应的产品后,切记要先验货后签单,如果是货到付款的话,在确定是正品之前,千万不能付款。
(二)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如今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还有待提高,加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高、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弱、急切赚钱的心理强,所以很容易上当。但只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遇到任何情况谨慎处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效的避免网络诈骗的发生。
求职诈骗
【案例】大四学生险入冒名公司骗局
一名大四学生聂某接到深圳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在上网了解了该公司的资料后觉得还不错。由于距离较远,公司提出要语音面试,在经过层层严格的面试后被录取。不久,该生接到该公司的正式录取通知,便坐上了南下的火车。等到了深圳后,该公司告知该生应聘的公司不是其所查询的那家,而是借用了那家公司的名字,其实他们是完全另外的一家公司,而该公司给其安排的工作是网络销售。
案例分析:
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时一定要谨慎,要认真阅读协议中的每一条规定,反复斟酌,拿不准的要向有关法律机构咨询后再作决定。同时要全面详细的了解自己所应聘的企业,如果条件允许,毕业生可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或委托在当地的亲戚朋友、同学进行实地考察,面试时最好结伴前往。
安全指南
大学毕业生因刚踏入社会,求职心切,经验不太丰富,而招聘骗术越来越精明,招聘陷阱各式各样,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警惕陷阱,以防上当。
(一)利用专业正规的求职网站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正确的选择求职渠道,一定要多利用学校、政府提供的官方招聘平台和信息,对于网络招聘或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应该注意调查其真实性。还要学会分辨网站的安全性,分辨招聘信息和招聘公司的真实性。在网上求职一定要去正规大型网站,这类网站的信服度更高,其中选择招聘企业官网进行核实是最好的。
(二)警惕传销等非法组织
如遇到某个单位(或是某位很好的朋友、同学、亲人)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并要求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时,则要防止被骗而涉足传销,应立即采取适当方式终止联系,并及时报警。
金融诈骗
【案例】过度贷款消费滋生享乐心理
某大学生是信贷平台会员,“分期付款买了5888元的iPhone 6s。”该学生说,当时想每月还款288元,24期还清,“每月省吃俭用也能省下两三百元”,沉浸在“今天购物,明天付款”的喜悦中。自从注册了分期付款账户,该学生的消费观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看中了的东西只能求助于父母买,现在不用了。在大学校园里,像该学生一样喜欢超前消费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宿舍4个人,有3个人分期购买了iPhone 6s。”某大学生说。
案例分析:
该同学的行为是现今很多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一种折射,而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我们平时应该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杜绝滥贷,警惕风险。
安全指南
2013年,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分期及贷款服务大规模出现并快速发展;2016年,由于市场参与主体鱼龙混杂、屡屡爆出问题,监管开始介入;2017年,监管加码,开始重拳整治乱象。然而很多不良网贷平台依然存在,各种非法网贷形式推陈出新,损害大学生权益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大学生应当高度警惕不良校园网贷,切实提高对不良校园贷的防范意识和抵御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一是要培养科学消费观,努力营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的社会氛围。二是要自觉抵制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的不良风气,立足实际,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二)确保个人的信息安全
加强保密意识,不要将自己的身份信息提供给他人,防止个人金融信息及家庭信息泄露。不要轻易将个人资料、卡号、存款密码等告知他人,避免个人资料外泄。
(三)警惕网购陷阱
购物时如果采取网购的形式,一定选择正规的电商平台,以免陷入“贷款购物”的骗局。
传销诈骗
【案例】网络传销诱惑千名大学生落入陷阱
2004年,一位36岁的保险推销员,通过熟人了解到新加坡成资集团设立的“新智培训网”和它的传销方式,认为这是条发财的途径,于是注册为网站会员。据悉,“新智培训网”和其他培训网站有个重要区别就是:把该网站推荐给别人,可以“挣钱”。后来,这个人以培训网站的名义在高校大学生中发展会员,并承诺发展下家可以奖宝马、房子,最终使北京及外地10余所高校的上千名大学生陷入网络传销中,其通过网络传销获利8万余元。
案例分析:
目前国内传销活动依然猖獗,大学生要提高自身防诈骗、反传销的意识,如果大学生不能确定招聘企业是否正规,也可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站进行查询。该案例中的涉事学生,一是存在“不用太多付出,就可轻易赚钱”的幻想,二是被所谓的“发展下家可以奖宝马、房子”的巨大诱惑所蒙蔽,而没有对非法传销网站及其底细进行核实,最终导致掉入了传销陷阱。
安全指南
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都期盼着走出校园后能一展宏图,这种心理自然有其积极的一面。然而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知,而是盲目追求“一展宏图”的话,则极易被传销组织所利用。要避免误入传销陷阱,大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将有利于大学生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选择将来的职业,能有效避免因盲目追求发展而落入传销组织的可能性。如有些大学生想从事销售行业,那么一定要认真阅读直销和传销的定义,是否依靠发展人数来赚取收入等,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就要高度警惕,其有可能就是非法传销。
(二)认真审视公司,细心对待合同
当接到公司的面试通知时,要提前对该公司做个深入地了解,该公司有没有自己的网站,具体员工是多少,且在前往的时候最好有多人陪伴,大的公司都在商务楼里,不会在小区里。正规公司都是要签订合同的,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合同上的内容,切勿直接签字不看内容,现在很多传销组织是不限制人身自由的。
第六节 社交诈骗
【案例】轻信“朋友”QQ求助损失千元
2016年1月6日,某高校学生报警称:其于当日15时在QQ上收到一个初中同学的消息,对方称自己银行卡遗失,想借报警人银行卡存放点钱,于是报警人按照对方要求,将自己银行卡号、取款密码、手机号以及后续收到的手机验证码都告诉对方。当晚22时发现,自己支付宝内2000元余额被转入自己的银行卡后,被他人取出。
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盗QQ冒充熟人诈骗的典型方式,通常是冒名顶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钱,在QQ上以朋友亲戚的名义借钱、充话费的行为一律要核实清楚。需要特别当心的是一些冒充熟人的网络视频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盗取图像的方式,用“视频”与你聊天,可千万别上当,要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
安全指南
(一)冷静分析,仔细确认
遇到QQ诈骗等情况,头脑中务必多一根弦,防范的唯一重点在于,一定要记住当接收到情况不清、事发突然,涉及到转账汇款的QQ、微信、邮件等,先做仔细分析,找朋友确认真伪,千万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二)把握“助人”的尺度
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陌生人向你借电话、借钱、借物时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信、网络方面的漏洞及大学生浅薄的自我防范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的心理,疯狂地进行财务诈骗。如果路上偶遇“困境中的人”,不要轻易借出手机,不要轻易借出金钱,不要轻信其出示的证件,你可以帮他打110向警方求助,仅此一招,真假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