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

发布时间:2019-07-16浏览次数:2321


国家安全是指“保持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应成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自觉维护者。当代大学生应努力从思想与实践两个层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倡导者与践行者。首先要始终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同时要努力熟悉有关国家安全的活动法规,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技能,要善于识别各种伪装,收到各种反动宣传品,不要传看,要及时交到学校保卫部门。还要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自觉地同泄密行为和窃密行径作斗争,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

熟知安全法规

【案例】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女友

小赵是北京某高校武装部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原因,对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了解较多。她的男朋友小刘大学毕业后到陆军某部服役,驻守某处海岛。去年国庆节,小赵到部队看望他,还未到达营门,小赵就主动关闭了手机信号。“第一次进军营,虽然对男友工作训练的地方充满好奇,但我知道,军人的职业决定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作为军人的女朋友,我也要以相同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该看的不看,不该拍的不拍,不该问的不问,杜绝失泄密隐患。”小赵说,在日常的电话、微信、微博与QQ等交流中,两人也是闭口不谈与部队相关的事。

案例分析:

只有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并依法办事。该案例中的小赵身为高校工作人员,又在一个较为特殊的部门(学校党委武装部)工作,其社会关系中又有涉及国家安全的交往对象,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具有较高的认识。同时,由于工作关系,她也熟知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坚守国家安全意识、注意保守国家秘密、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安全指南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但不是唯一的工作。大学生既身处校园,又与外部社会发生着各种联系,应是国家安全的维护者。作为大学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家法律法规基本知识的学习,并将国家安全法律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遵守外事纪律

【案例】违反外事纪律法规,公派出国“好事”变“坏事”

某高校女大学生晶晶在校大二年级期间,因成绩及各方面表现优异,获得了赴俄罗斯出国交流学习半年的机会。在俄罗斯学习交流期结束后,晶晶考虑到自己难得出国,即使现在回国也是赶上国内高校的暑假期间,所以,晶晶计划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去欧洲各国旅行。但是,担心将旅行的计划告诉老师和家长后会遭到反对,就对学校和家长都进行了隐瞒。晶晶所在的国内大学辅导员发现她在学习交流期结束后没有按时回学校报道,很担心晶晶的状况,就以各种通讯方式联络她并通知家长,但是辅导员和家长都没有得到回复。

案例分析:

高校对于公派出国交流的学生都有相关规定,不得擅自提前出国、出境,延长在国外、境外期限或变更路线,增加出访国,造成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在国外活动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学校、行动失控。但是,一些出国(境)交流学习的大学生因为脱离了家长和学校的束缚,外事纪律观念淡薄,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了困扰。

安全指南

大学生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形象、保守国家秘密的神圣使命。在外事活动中,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法治观念、保密观念、安全防范观念及情报信息观念等,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第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第二,大学生要时刻提高警惕,防奸、反谍、反策反,坚持内外有别,不随意同陌生人谈论我国内部情况,不私自带外国人到对外保密场所,在日常通信中注意保守国家秘密。

提高政治觉悟

【案例】政治立场不坚定,最终栽了大跟头

国内某知名高校研究生田某,中共党员,已被保送硕博连读,可谓前途光明,理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田某却在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上出了问题,其在微博等网络媒体发布关于国家和社会的错误言论,侮辱国家形象,伤害了民族感情,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在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下,其所在学校对其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该同学因此受到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处分。

案例分析:

田某作为一名曾经十分“优秀”的学生党员,由于政治立场不坚定,在政治觉悟上“表里不一”,“左右摇摆”,最终“翻了个头”。她既没有做到珍惜荣誉,又没有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反而无所顾忌,在媒体上抹黑国家、败坏民族形象,不能不说是政治觉悟的迷失、广大青年学生应引以为戒。

安全指南

高校政治安全是高校安全工作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年学生要加强政治学习,深化政治认同,坚定政治立场,坚决维护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大学生要积极传播国家发展正能量,形成公平正义的良好舆论环境;大学生要主动辨识和自觉抵制一些敌对势力有意制造的宗教渗透和民族分裂行径,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民族观。


树立保密意识

【案例】国家机密当儿戏,命丧黄泉悔当初

2016418日的央视栏目《焦点访谈》播出了一期题为《致命的密码身边的“暗战”》的节目。本期节目的主人公黄某曾在某涉密科研单位工作,他所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相关密码的研发工作,具有高度保密性。在近10年中,他先后向境外间谍机关提供15万余份资料,对我国党、政、军、金融等多个部门的密码通信安全造成巨大损失。黄某最终因间谍罪被判死刑,他原来就职的单位有2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黄某的妻子唐某、姐夫谭某也因“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被分别判处五年、三年有期徒刑。

案例分析:

金钱诱惑与恐吓手段是境外组织策反高校大学生常用的手段。上述典型案例是一种明知故犯的严重泄密行为。依据我国刑法第110条和第113条的规定,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从事间谍活动,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

安全指南

高校是传授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场所。我国高校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许多科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国家秘密。这些秘密一旦泄露,将会给国家造成严重、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大学生一定要树立保密意识,养成保密习惯。

第一,学习保密知识,掌握保密技能。广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课余活动,增强保密观念、强化保密意识。

第二,在涉外交往中坚持内外有别,遵守国家规定,在与境外人员接触时不带秘密文件、资料和记有秘密事项的记录本,拒绝向对方传递任何事关国家安全的成果、信息、资料等。

崇尚科学精神

【案例】痴迷邪教入魔障,及时回头启新篇

陕西人沈某家境优越,自小天资聪慧,高中时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因偶然接触邪教××功”,痴迷而影响高考成绩,最后被北京某高校录取,同时获得国防生资格。但入学后该生继续痴迷××功”,还在学校大肆传播××功”错误思想,老师和同学对其反复劝说和教育,但其一直执迷不悟,以至走火入魔,学校不得不对其进行了退学处理。退学的决定令沈某备受触动,他的家人以及父母的领导、朋友都上门为他疏解情绪,分析问题,并进行人生鼓励。在亲人和社会各界的鼓励下,沈某与××功”彻底决裂,并鼓足勇气重回学校复读高考。2009年他在高考中取得了600多分的好成绩,超过一本分数线60多分,重新步入大学,开启崭新的人生。

案例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性群体,对新鲜事物较为敏感,而且由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因此面临着各种危险。邪教组织正是抓住了这一双重特征,对学生施加各种诱惑和影响,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二)安全指南

第一,要树立科学精神,破除迷信思想。在日常生活中,青年学生本人与家人、亲朋要破除迷信思维,相信科学,如生病要上医院、找医生,“病急乱投医”和生病不吃药都是一种糊涂的、不科学的行为。

第二,对待邪教现象,要做到“三不”,即:不听、不信、不传。不听邪教的宣传,不相信邪教的鬼话,更不要帮着邪教去传播,以免助纣为虐。

培养爱国情怀

【案例】献身国防的时代楷模门良杰

2008年,门良杰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大二时休学两年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大功三连”。在部队的历练不仅带给他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更让他坚定了从军报国的信念。在这两年里,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荣立个人三等功。带着对军队的热爱,他回校后申请转为国防生。2013年,门良杰被选拔成为新闻学院国防生班级新法3班的政治辅导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办公室辅导员。2015年毕业后,门良杰申请赴海军辽宁舰工作,成为首位本科毕业即赴航母部队工作的清华学子。2016年,他以现役军人身份在新闻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担任新闻学院学生工作组组长、本科生辅导员,获得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好读书”奖学金等荣誉。2018年夏天,门良杰回到航母部队工作,继续他热爱的国防事业,并被评为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案例分析:

当代军人门良杰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和责任担当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是当代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

安全指南

第一,大学生要热爱祖国,情感爱国是爱国主义的前提与基础。人的认知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当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升华为理性认识。

第二,大学生要理性爱国,思想爱国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与灵魂。爱国思想的产生是通过社会的阅历、他人的影响和自己的性格所决定的。因此,思想爱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进步是起到推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