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转眼间,来到辅导员工作的第七个年头,这份工作给予我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让我有幸陪伴那么多学生走过一段校园生活。这份工作,也让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爱心使然,亦师亦友。2006年夏末,我来到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见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我的辅导员,从此,我的认知中又多了一份职业,叫作“导员”。印象中我的辅导员很严厉,但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她总是我们的“主心骨”,干练又充满活力。2012年,我也留校成为了一名学生辅导员。那时候与学生相处更像邻家姐姐,工作起来也没有更多的技巧,完全来自内心的纯纯关爱,以及一种需要被人需要的感觉。2012级学生是我工作后带的第一届学生,那时候我们一起学习和工作在基础学院,一个不大却功能很全的小院区,那里承载了我的大一和我带的大一学生们的幸福回忆,那是一代人特有的记忆。2013年6月,记得在基础学院的操场上,我目送着一辆又一辆大客车离开,远去,车上都是满心期待将要回到南湖校区开启新生活的12级学生们。含着眼泪,带着满满的祝福和不舍,我留了下来,迎接又一届新生。那年九月,骄阳依旧,“秋老虎”不肯放过我和13级的新面孔们。酷热的军训场上,看着回来看望我的12级学生们,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那么值得,不知不觉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
耐心灌溉,静待花开。2013年,通过参加学校和省里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我开始认识到辅导员工作要讲求“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作为一名辅导员,光有爱还远远不够,要爱的有深度,爱的有温度,爱的有力度。于是借助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各种机会和平台,我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既有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专业类培训;也有参与到教育部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学习,与更多的前辈和同仁们交流。那时才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而自己太过渺小,思政工作的道路还任重道远。那时的自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水分,还要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懈怠,也不能急于求成。提升自己,更应该先于教育学生。育人与助己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要充满耐心,不断灌溉,不断供给养分,静待花开。
初心难忘,匠人精神。“刘”下来,“茵”为有爱,七年来,我始终坚守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如今被新留校的小辅导员们亲切的称为“茵姐”。曾经有人问我,厌倦过吗?想过离开吗?有!曾经不止一次动过这个念头!一路走来,每当不被学生理解,每当被琐碎的事务性工作缠身,每当在一个又一个深夜接到学生突发情况的电话要惊动家人时,我都动摇过,也怀疑过这份工作的价值感,或许那段时光就是可怕又消磨人意志的职业倦怠感吧。这七年,遇到过数个十字路口,而我依然留在了辅导员岗位,因为初心难忘。如今,再面对数百名“00”后学生的时候,好像少了很多当初的情绪起伏,更多时候会与学生面对面而坐,静静的听听他们的心声和烦恼,会想着如何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理,用更加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彼时的爱是一腔热血的简单爱,此刻的爱,是源自对天南海北无数个家庭承载着责任的爱,是要与时俱进跟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春风的使命感,更是对辅导员这项神圣的事业的无怨无悔。
七年的辅导员工作,源于2012级辅导员起,到如今携手2018级新生,陪伴五届学生走过的路,也见证了自己的一路成长,一路青春,一路向前。
冶金学院本科生辅导员 刘茵